孟津区:科技种田 上演小麦“逆袭”记
孟津区:科技种田 上演小麦“逆袭”记
孟津区:科技种田 上演小麦“逆袭”记
杨志强承包地麦收现场(xiànchǎng)
仲夏时节,走进孟津区会盟镇油坊村,麦浪翻滚,沃野流金(liújīn)。
随着两台大型(dàxíng)联合收割机破“浪”前行,饱满的麦粒(màilì)如瀑布般倾泻,变“丰收在望”为“颗粒归仓”。
“穗大、籽粒饱(bǎo),麦穗肚子(dǔzi)鼓囊囊的(de),像炸开了花!”手捧一把麦子,种植大户杨志强满脸喜悦地说。今年夏粮产量(chǎnliàng)形成的关键时期,当地遭遇罕见的高温少雨天气,但他承包的400多亩地平均亩产1471斤,不仅没减产,还较去年增产100多斤!
干旱天气条件下缘何(yuánhé)丰收?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答案之一。
“水是庄稼的命根子。我从6年前(niánqián)开始(kāishǐ)流转土地、规模化种粮,既是种粮大户,也是用水大户,时时刻刻都在想着‘开源节流’。”杨志强说,这些年,孟津区(qū)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他的承包地实现了平均60亩地一口深井的水利(shuǐlì)设施配置。尤其是去年,精准滴灌技术的有力(yǒulì)推广,更让他彻底摆脱了缺水的烦恼。
“这些年,精准滴灌技术在小麦规模化种植中收效不俗,现在应用,政策还(hái)能补贴管(guǎn)材(guǎncái)费用。老杨,何不尝试一下?”去年(qùnián)11月,在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杨志强果断出手,完成400亩地机械化滴灌管铺设。
今年初夏时节,烈日当空,面对(miànduì)持续干旱,杨志强却(què)气定神闲、稳如泰山。
承包地中,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如“毛细血管”般在垄间蜿蜒延伸。带有水溶肥(féi)的细密水珠沿着(yánzhe)滴灌带缓缓渗出,精准滋润(zīrùn)着小麦的根系。“浇地、施肥就像拧开自家水龙头一样方便,还节省了(le)40%的灌溉水。大田里搞滴灌,还真行!”杨志强说。
花钱铺管子,只为浇地,是否划得来?杨志强给记者算了笔账:耗材(hàocái)和铺设成本每亩地增加了约(yuē)100元(yuán),补贴后仅需承担40元人工费;运用(yùnyòng)该技术,大大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,降低了水资源成本,且一人一天能浇25亩地,是传统漫灌的5倍(bèi)、喷灌的3倍,人工成本(réngōngchéngběn)明显下降。加减之间,每亩地综合成本居然还降低了50元,加上增产的100多斤小麦,实现“多投40元稳赚200元”。
“面对干旱导致的水资源紧缺,精准滴灌能最大(zuìdà)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,增强粮食种植抗风险能力,促进(cùjìn)稳产增收。”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陆航说,目前,孟津区已推广浅埋式滴灌技术1.2万亩(wànmǔ),普及水肥(shuǐféi)一体机等新设备,让“望天田(tiāntián)”变“保收田”。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等要素有机融合,让更多群众掌握(zhǎngwò)丰产丰收“粮”方。
从“听天由命”到(dào)“旱涝保收”,从“土里刨食(shí)”到“科技种田”,我市相关部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。近年来,我市全面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按照(ànzhào)“旱能浇、涝能排、机能耕、量能增”原则(yuánzé),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去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3万亩,同时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人员(rényuán)业务水平和农民种植技术,为粮食生产(shēngchǎn)筑牢“科技防线”。
农机轰鸣,所过之处(zhīchù),玉米种入田,滴灌管延展,泥土(nítǔ)悄然(qiǎorán)合拢……眼下,杨志强的小麦刚刚入仓,玉米播种又用上了崭新的滴灌设施。
“看吧,等到秋收时,这儿的玉米粒肯定更大更饱满……”遥望无际的滴灌(dīguàn)田,杨志强满怀憧憬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(jìzhě) 张锐鑫 通讯员 郑占波 刘芳芳(liúfāngfāng) 文/图)


杨志强承包地麦收现场(xiànchǎng)
仲夏时节,走进孟津区会盟镇油坊村,麦浪翻滚,沃野流金(liújīn)。
随着两台大型(dàxíng)联合收割机破“浪”前行,饱满的麦粒(màilì)如瀑布般倾泻,变“丰收在望”为“颗粒归仓”。
“穗大、籽粒饱(bǎo),麦穗肚子(dǔzi)鼓囊囊的(de),像炸开了花!”手捧一把麦子,种植大户杨志强满脸喜悦地说。今年夏粮产量(chǎnliàng)形成的关键时期,当地遭遇罕见的高温少雨天气,但他承包的400多亩地平均亩产1471斤,不仅没减产,还较去年增产100多斤!
干旱天气条件下缘何(yuánhé)丰收?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答案之一。
“水是庄稼的命根子。我从6年前(niánqián)开始(kāishǐ)流转土地、规模化种粮,既是种粮大户,也是用水大户,时时刻刻都在想着‘开源节流’。”杨志强说,这些年,孟津区(qū)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他的承包地实现了平均60亩地一口深井的水利(shuǐlì)设施配置。尤其是去年,精准滴灌技术的有力(yǒulì)推广,更让他彻底摆脱了缺水的烦恼。
“这些年,精准滴灌技术在小麦规模化种植中收效不俗,现在应用,政策还(hái)能补贴管(guǎn)材(guǎncái)费用。老杨,何不尝试一下?”去年(qùnián)11月,在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杨志强果断出手,完成400亩地机械化滴灌管铺设。
今年初夏时节,烈日当空,面对(miànduì)持续干旱,杨志强却(què)气定神闲、稳如泰山。
承包地中,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如“毛细血管”般在垄间蜿蜒延伸。带有水溶肥(féi)的细密水珠沿着(yánzhe)滴灌带缓缓渗出,精准滋润(zīrùn)着小麦的根系。“浇地、施肥就像拧开自家水龙头一样方便,还节省了(le)40%的灌溉水。大田里搞滴灌,还真行!”杨志强说。
花钱铺管子,只为浇地,是否划得来?杨志强给记者算了笔账:耗材(hàocái)和铺设成本每亩地增加了约(yuē)100元(yuán),补贴后仅需承担40元人工费;运用(yùnyòng)该技术,大大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,降低了水资源成本,且一人一天能浇25亩地,是传统漫灌的5倍(bèi)、喷灌的3倍,人工成本(réngōngchéngběn)明显下降。加减之间,每亩地综合成本居然还降低了50元,加上增产的100多斤小麦,实现“多投40元稳赚200元”。
“面对干旱导致的水资源紧缺,精准滴灌能最大(zuìdà)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,增强粮食种植抗风险能力,促进(cùjìn)稳产增收。”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陆航说,目前,孟津区已推广浅埋式滴灌技术1.2万亩(wànmǔ),普及水肥(shuǐféi)一体机等新设备,让“望天田(tiāntián)”变“保收田”。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等要素有机融合,让更多群众掌握(zhǎngwò)丰产丰收“粮”方。
从“听天由命”到(dào)“旱涝保收”,从“土里刨食(shí)”到“科技种田”,我市相关部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。近年来,我市全面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按照(ànzhào)“旱能浇、涝能排、机能耕、量能增”原则(yuánzé),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去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3万亩,同时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人员(rényuán)业务水平和农民种植技术,为粮食生产(shēngchǎn)筑牢“科技防线”。
农机轰鸣,所过之处(zhīchù),玉米种入田,滴灌管延展,泥土(nítǔ)悄然(qiǎorán)合拢……眼下,杨志强的小麦刚刚入仓,玉米播种又用上了崭新的滴灌设施。
“看吧,等到秋收时,这儿的玉米粒肯定更大更饱满……”遥望无际的滴灌(dīguàn)田,杨志强满怀憧憬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(jìzhě) 张锐鑫 通讯员 郑占波 刘芳芳(liúfāngfāng) 文/图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