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舞台剧《觉醒年代》在泉州连演2场 观众同呼吸共“觉醒”

体育正文 218 0

舞台剧《觉醒年代》在泉州连演2场 观众同呼吸共“觉醒”

舞台剧《觉醒年代》在泉州连演2场 观众同呼吸共“觉醒”

  古驿道的走向和如今的324国道(guódào)大致平行。“以前这条路弯来弯去,主要是骡马和人在走。”顶许村77岁的村民陈文目说,以前村里有不少人靠这条驿道外出,其中有个人在驿道上跑运输(yùnshū)发家,专门(zhuānmén)从同安(tóngān)运输物资到角美,后来发家致富,盖起了大厝。

 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(shì),这条古驿道上(shàng)还曾经出现过运输用(yòng)的骆驼。陈文目说,此人最早靠一公一母两匹骆驼运输,后来才换成6匹骡马。

  顶许村张庄社98岁老人陈合世回忆,古驿道穿过顶许村张庄社后到达李林村,也就是史料记载(jìzǎi)的鱼孚铺位置。“民国前这条(zhètiáo)道路不算宽敞,只有人跟(gēn)马能过。”陈合世老人说,当时鱼孚铺还有个租轿子的店铺,来往的行人、客商如果累了,可以到店里租轿子坐(zuò)。

  古驿道上(shàng)曾经有(yǒu)一条分支(fēnzhī),灌口(guànkǒu)镇东辉村68岁的村民卢友团说:“解放前,(漳州)长泰山重的人都是徒步通过这条路到我们灌口菜市场来的。”他说,路仅有约一个车道宽,“两白一黑”——大米、棉花和煤炭是这条道路上的“硬通货”,驿道上还常有漳州长泰的人挑担运输土特产到灌口镇集市(jíshì)上售卖。

  听着老(lǎo)人们的讲述,眼前浮现出(chū)这条忙忙碌碌的古路,想象着它为当时的民生做出了多大的贡献。可惜(kěxī)老路如今已经难觅踪迹,陈文目说,“能标记驿道曾经的走向的,只剩下这些桥了。”

 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,古驿道如今只剩下苎溪桥(qiáo)、深青桥、黄庄桥这三座桥。我们的寻访就从苎溪桥出发,往(wǎng)漳州方向前进。

宝莲堂门口的村道(cūndào)是以前的古驿道。

  宝莲堂前,古驿道(dào)变村道

  苎溪桥始建于宋(sòng)大观年间,是厦门现存年代最早、跨度最长、保存最好的(de)石构桥梁。过了桥往西南方向前行(qiánxíng),就到了位于集美第二农场的田里社自然村。

  村中有座名为宝莲堂(bǎoliántáng)的庙宇。宝莲堂始建年代未知,曾于民国26年7月修缮,后于1991年翻修,2014年再次翻建。据堂中的《重建宝莲堂碑记(bēijì)》记载,“……本堂始建年代未详,堂口为北宋大观(dàguān)年间(niánjiān)漳州至泉州交通驿道……。”

  宝莲堂前的小路便是曾经横穿整个村子的古驿道,如今已经成为人来车往的村道。堂边伫立着一棵大樟树,枝干遒劲,树冠遮天蔽日(zhētiānbìrì),树上挂着集美区人民政府的树牌,证实其树龄已有129年,是福建省三级古树名木。它(tā)安静(ānjìng)见证(jiànzhèng)了这里百年来的岁月变迁。

  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陈祝鸿说,史料中记载的(de)(de)安民铺就是如今的田里社,可惜如今看不到任何遗迹。

灌口境内古驿道示意图。陈祝鸿(chénzhùhóng) 手绘

  河滥桥,牛车过不了的小桥变(biàn)身大路

  宝莲堂向前,有一座消失的河滥桥(也(yě)被称作河兰桥、河栏桥),这座桥也曾是古驿道上的必经之路。 桥位于拐仔溪(zǎixī)上。田里社村民吴建源回忆,他从1980年至2000年就在附近(fùjìn)养鸭子,对(duì)这座桥相当熟悉。在他的记忆中,河滥桥的形状和苎溪桥相似,都是三孔二桥墩,桥有三条石板(shíbǎn)宽,五六条石板长。走亲访友、赶集看戏……都是当时附近村民从第二农场到东辉村的“捷径”,村民农田灌溉也都需要(xūyào)到溪边引水(yǐnshuǐ)。

  1964年吴建源搬来此处时(shí),河滥桥上的石板已经出现了不少自然的破损和断裂。“当时牛车不能(bùnéng)过(guò),但自行车可以过。”他说,一直到2010年左右厦门正新集团在后溪(xī)镇开工建厂前,这座桥都还存在。

  在吴建源的指引下,记者来到位于埔岭路的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(集美厂(chǎng))附近的山坡上,河滥桥(hélànqiáo)的旧址就在如今的正新工业园区中。山脚下如今是一片空地(kòngdì),未改道前,拐仔溪就是从山上流下来,最终汇入许溪。如今的横一路上车水马龙,放眼望去道路(dàolù)两侧都是工业园区。今昔对比,沧海桑田,古时牛车都无法通过的石板桥,如今成了(le)大型(dàxíng)货车络绎不绝的宽阔道路。

塔仔塘桥,见证了古驿道的(de)变迁。

  当地俗语,印证古村落(gǔcūnluò)的兴衰

  经过许溪桥,古驿道就来到了灌口镇顶(zhèndǐng)许村张庄社。据说在宋朝(sòngcháo),张庄曾作为鱼孚古驿站的要塞,是驿站官兵生活物资(wùzī)的采购地,因此商贩云集,慢慢发展为一座城。如今,张庄仍完整保留着城隍庙、古城(gǔchéng)墙、西门等古城的印迹。

  由于瘟疫、拆迁(chāiqiān)等原因,附近的村庄渐渐衰败乃至消失,有一段时间,这一带的松林中甚至有华南虎出没。陈合世说他十几岁的时候,就有老虎到村中叼(diāo)走村民(cūnmín)养的猪,附近村庄还组织了打虎队。

  陈合世老人回忆说,在附近的村庄中,东西蔡村人口(rénkǒu)最多,有(yǒu)上万人,清朝末年由于瘟疫减员到只(zhǐ)剩几百人。灌口本地有一句俗语:“你们的人马(rénmǎ)有比东西蔡还多吗?”就是用来形容东西蔡曾经人丁兴旺的情况。

  由于瘟疫、拆迁等原因,附近的岩厝、冬青、港头等村庄已经消失(xiāoshī)。顶许村(xǔcūn)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有趣的俗语——“吃(chī)了(le)三社半”。传说周边有一个人(rén)好吃懒做,附近的三个村庄没落之后,他就靠(kào)变卖村里剩余的木料瓦片过日子,村民就用“吃了三社半”来(lái)调侃此人。这句俗语也侧面印证了,附近曾有许多村庄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失。如今在阳翟社附近的洪宅土地中随便挖掘,都还能发现瓦片。顶许村77岁的村民陈文目说,附近的湖里社以前(yǐqián)有一千多户,解放时还有四百多户,现在由于征地拆迁,村民大都搬到其他地方去了。

贞寿(zhēnshòu)牌坊,因为建设需要,移到了风景湖公园里。

  古牌坊,彰显驿道上(shàng)忠义故事

  82岁的庄和杰老人是东辉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,自1958年任教以来,研究本地(běndì)文史多年。他记忆中古驿道大致(dàzhì)的走向,是从苎溪桥到了山埔社之后分岔为两条线路:一条(yītiáo)从山埔社通往东辉村,经过九十九(jiǔshíjiǔ)间(jiān)大厝,再到双岭村;另一条则从山埔社经西南桥到张庄社再到鱼孚驿(今李林村鱼孚社)。老人所说的西南桥,就是如今324国道上的许溪桥(xǔxīqiáo)。

  在老人(lǎorén)们的记忆中,从顶许、李林等村(cūn)到灌口要经过一处(yīchù)牌坊(páifāng),这处牌坊就是“柯氏贞寿牌坊”。庄和杰老人说,以前出行时,到达贞寿牌坊旧址后,过了一处小溪,溪水上有石板做的小桥,再走一段大概100级的爬坡阶梯,最终到达灌口老街。

  众人所说的柯氏贞寿牌坊(páifāng),原址在李林村口古道上,后来因建设需要迁至风景湖(hú)公园里,牌坊是为了表彰奉直大夫陈国壁之妻柯氏忠贞(zhōngzhēn)长寿而建。

  到了灌口(guànkǒu)的白水泉,那里有一处水井,方便人马休整,之后再经过塔仔塘桥、深青桥,最终抵达深青古(shēnqīnggǔ)驿。

  在风景湖公园里(lǐ)的(de)(de)塔仔塘桥附近原本也有一处牌坊(páifāng),是为了表彰黄庄村村民杜艮而建的。杜艮是安仁里黄庄人,小时候家里十分贫苦,后来到南洋谋生,发财之后(zhīhòu)做了很多善事,包括把从灌口到长泰县山重村的山路全部铺上石阶。尤其坑内山上那一小段鱼(yú)脊背似的羊肠小道,他特地交待要铺上好的花岗岩条石为石阶。后来有人计算,共有120多条石阶,就称为“百二阶(èrjiē)”。此外,杜艮还在坑内路口的观音亭设立救济站赈灾济困、捐款(juānkuǎn)修筑漳州西溪(龙江)上的中山桥(漳州旧桥)、在同安县城献款办学、在鼓浪屿(gǔlàngyǔ)设立女子书院等(děng)。深青村老人林得时回忆,这个牌坊比如今凤山书院里的牌坊更为气派精致,可惜后来拆除了。

始建于(yú)元代!它是厦门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驿站门楼

  要想凭吊这条古驿道(yìdào),最佳的去处是深青古驿站。

  深青古(shēnqīnggǔ)驿站(yìzhàn)和深青古桥位于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村北面。驿站门楼为砖木结构,门楼上石额镌“驿楼古地”四字清晰可见。驿站门楼现为厦门市二级文物保护单位,也是厦门市唯一保存完好(wánhǎo)的(de)古驿站门楼。

  深青驿始建于元代,明洪武十四年(1381)及景泰元年(1450)两度扩建,是连接福建漳(zhāng)、泉两府的(de)重要驿站。

  现存(xiàncún)的(de)驿楼和驿桥均(jūn)为明代建筑。驿楼结构完整,驿桥(深青桥)系石构四墩五孔梁式桥,是研究(yánjiū)福建省古代邮驿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。元代初,驿站由鱼孚驿移建于深青村。深青驿站初设(chūshè)于茂林庵,后扩建驿楼、驿馆、驿埕、驿兵宿舍、马房、洗马池等(děng),又于驿楼东北面百米处(chù)设轿间,两里处建有路亭。驿站原设驿丞专理,规格最大时,设有监信官、驿信官、里班、抄单、走递、担夫、驿信兵等,员额达80余人,有驿马50多匹。到(dào)了清乾隆二十年(1755)深青驿站裁汰归县(guīxiàn)管理,清末随着各地近代邮政局的先后开办,深青驿邮逐渐废止。

  “深青驿口街比厦门任意一条街都(dōu)早”

  驿站古代是官办邮站(yóuzhàn),负责朝廷与(yǔ)地方、官府(guānfǔ)与官府之间(zhījiān)传递信息。驿站同时设有驿馆,专供来往朝廷官员住宿。同时也(yě)是朝廷、省县考期间,各地举子赶考路上借宿之所(suǒ)。根据深青桥造桥碑文与茂林庵里功德碑记载,深青驿站不仅仅兼具信息传递、官物转运、驿馆接送和官员住宿等功能,同时也充分参与了建桥铺路、水利建设与民间信仰活动。

  “深青驿口街比厦门任意一条街都早。”深青村83岁(suì)的(de)文史研究者林得时说,深青自南宋(nánsòng)开辟驿道,元代初设置驿站,驿道与驿站给此地带来了经济繁荣和发展,到了明代已颇具规模。“当时最近的集市(jíshì)也要跑(pǎo)到鱼孚,驿道建立之后,附近村庄居民看好此处的商机,纷纷来驿道两旁摆摊设店。”林得时说。

  如今,驿口街上还能看到古代的店铺遗址。因路面改造抬升,店铺的木制窗框下(xià)缘已经近乎与地面平行。林得时介绍,明清时期的商铺都是开店窗迎客,而非(fēi)开店门,店窗不高但较(jiào)宽,货物就摆放(bǎifàng)在窗口售卖。

驿口街上残存的(de)店铺围墙

  消失的古路(gǔlù)亭是驿站配套设施

  若你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,从(cóng)灌口往西南古道出发,经过拥有(yǒu)三百余年(sānbǎiyúnián)历史的塔仔塘桥,再穿过(chuānguò)牌坊旧址,走一段山丘古道,便能看见一座路亭。它距离灌口约有五里,故又称“五里亭”,距离深青驿站约二里。

  据记载,路亭(lùtíng)是一座四角亭,四条屋脊尾端为跷(qiāo)脊,亭柱间铺有石板椅,亭后立有石碑。站在路亭顺着驿道往西南方向望去,驿楼古地尽收眼底(jìnshōuyǎndǐ)。路亭是驿站的配套设施,是迎送官吏的地方,驿兵需要站在驿楼瞭望路亭方向是否有驿使前来,若有驿使,驿站就要(jiùyào)做好迎接准备(zhǔnbèi)。同时,路亭也是过路行人或深青村民(cūnmín)耕地放牧间隙的休息场所。

  林得时老人回忆说,路亭上有(yǒu)一副对联:四大皆空谈片刻(piànkè),不分你我;两头是路坐一会,各自西东。路亭于1961年被(bèi)拆除,后来深青驿站门口修建一处路亭,又把这副对联刻在了亭柱子上。

  “这些道路(的走向(zǒuxiàng))像我这个年纪的还能说得清,年轻一些的可能也并不(bù)知晓。”林得时感叹。

  “深青”地名由来有两种(liǎngzhǒng)传说

  “深青”地名传说是因建桥(jiànqiáo)而(ér)得名,有两种说法:其一(qíyī)是民间传说古时深青有溪无桥(wúqiáo),村民要涉水过溪才能和周边村落来往,耕种(gēngzhòng)交通(jiāotōng)也十分不便,如遇暴雨或山洪更是举步维艰(jǔbùwéijiān)。所以各村家长商议,集资建桥,但是溪又深水又浑,无法下桥基。众人祈求天公神明保佑,让溪水化清(huàqīng),好砌桥基。水神见到民众的诚意,就把溪水化清,使得木桥顺利建成。为了纪念神明庇佑,便为此地取名叫深青(清)。第二种说法是古时深青溪很深,但溪水非常(fēicháng)清澈,北宋诗人苏东坡诗作《汲江煎茶》中有云:活水还须活火烹,自临钓石取深青。深青溪深水清,取自文人手笔,即命名为“深青”。

  古驿道过了深青驿站之后,一直延伸到漳州。如今(rújīn)驿道上的(de)(de)繁华不见,马蹄声不再,只有古老的故事在岁月深处凝聚成一段又一段记忆,留在老人们的脑海中。

  拓展(tuòzhǎn)>>

  古驿道或(huò)由朱熹劝说开辟?

  文史研究者林得时说,关于这(zhè)条宋元古驿道的开辟还有(háiyǒu)一个精彩的传说。

  他(tā)收集编写的《安仁里民间故事文集》中记载:宋朝时期,皇帝为巩固皇权,派出精通风水的大臣朱文公(朱熹),到全国各地去勘探地理风水。一天朱文公来到(láidào)鱼孚驿站(yìzhàn),当时深青还没有设立驿站和驿道,古道要经坑内翻过夕阳(xīyáng)山再通往(wǎng)漳州等地。朱文公往西南方向望见牛岗岭,见其(qí)如一头雄牛凶猛异常。他就急忙来到深青,发现此处有很多小村庄聚集在一起,如同集兵备战。

  他担心此地会有草霸王出现,便去见(jiàn)各村的乡贤族老,劝说如果在深青开辟一条大道通往漳州各地,会给百姓(bǎixìng)带来财富,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繁荣、交通便利。各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,就动员百姓献田(xiàntián)拆房(chāifáng)开路。

  从地理风水上看(kàn),深青的位置在牛岗岭的鼻嘴处,开辟的这条道路刚好从牛鼻穿过,被称为“牛鼻穿绳(chuānshéng)”。路像一条绳子,公牛穿绳就变乖了(le),便不怕有草莽称王。从此深青就拥有了联通八闽的大道,道路开辟后,也确实给当地带来了经济(jīngjì)发展和商贸繁荣。

(文(wén)/图 厦门晚报记者 黄颜希 陈满意)

舞台剧《觉醒年代》在泉州连演2场 观众同呼吸共“觉醒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