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把千年光阴酿成醇厚故事 248名新农人为晋祠代言

体育正文 33 0

把千年光阴酿成醇厚故事 248名新农人为晋祠代言

把千年光阴酿成醇厚故事 248名新农人为晋祠代言

讲解员们利用圣母殿斗拱模型进行讲解技能训练(xùnliàn) 清晨7时30分(fēn),晨光浸透晋祠古殿飞檐。57岁的李月花(lǐyuèhuā)已站在醉翁轩前,指尖轻抚深蓝(shēnlán)工装前襟,将“晋之胜”徽章扶得端端正正。她仔细擦拭讲解器(qì)、清点设备,动作轻快利落。此时,离景区开放还有一个半小时。 “大家把工牌戴正,领口整理好!”李月花的(de)声音清脆(qīngcuì)响起。十多位讲解员迅速(xùnsù)列队,整理仪容,开始每日必修课——十分钟的普通话发音练习。“晋祠圣母殿,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……”字正腔圆的诵读声在古树浓荫(nóngyīn)间回荡。 这(zhè)一幕,是日常训练的缩影。 在晋祠的长廊与庭院间(jiān),248位身着同样深蓝工装的身影,正成为这座千年(qiānnián)古迹最鲜活的文化注脚。 从“追客跑”到“正规军(zhèngguījūn)” 售票处前,新疆游客帕夏刚展开地图,讲解员赵丽君已微笑着迎上:“讲解服务请往醉翁(zuìwēng)轩(xuān)。” 几年前同样场景(chǎngjǐng),却是游客被“围追堵截”的窘境——“要讲解吗?三绝我都熟!”“跟我走,价格公道!”嘈杂(cáozá)的揽客声中,游客皱眉拖(tuō)着行李箱躲避。 “那时我们像(xiàng)散兵游勇,收入朝不保夕。”赵丽君抚摸(fǔmō)着如今挺括的工装回忆,“顶着烈日追着游客跑,月入2000元都艰难。”彼时,零散讲解员因无序竞争陷入恶性循环——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讲解浮于表面(biǎomiàn),游客体验差又反过来压缩(yāsuō)收入。 转折发生在2024年,晋祠天龙山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(jǐngqū)的号角吹响(chuīxiǎng)。由晋祠镇北大(běidà)寺、长巷、晋祠一社区联合创立的“晋之胜”文旅服务公司,携手国仪文化团队,将散兵游勇整编成248人的专业队伍。这支队伍女性占到九成,如今,大家平均月收入4000元,在家门口(jiāménkǒu)端稳了(le)新饭碗。 从方言土语到(dào)专业讲解 午后(wǔhòu),“晋之胜”公司的培训室内,李月花捧着普通话教材,一字一顿地练习。笔记本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。从“剪桐封弟”的典故到铁人“夜逃黄河”的传说,从宋代彩塑的精妙技法到难老泉的复涌(fùyǒng),每一处细节(xìjié)都(dōu)力求精准。 “以前就背个30分钟的套路词,游客(yóukè)多问两句就词穷,干着急。”李月花翻着如今随身携带的半掌厚的资料本,“现在要求讲满90分钟,游客指着(zhǐzhe)鱼沼飞(yúzhǎofēi)梁问(liángwèn):‘为啥是十字形桥?’咱(zán)都得讲解透!”她的语气里透着自豪。“过去用方言讲,不光游客听着吃力,自己也没底气。现在说话不标准?不怕!”李月花分享学习秘诀,“哪个(něigè)字读不准,我就给它标上拼音。每天晨会前,组里姐妹们(men)一起练10分钟普通话,互相挑刺儿。” 支撑她们蜕变的,是一套完整的全周期培养体系。团队创始人(chuàngshǐrén)赵敏介绍:“每月有文化专题(zhuāntí)培训,季度有技能考核,从晋祠三绝到难老泉传说,再(zài)到地方民俗非遗,知识的‘触角’必须延伸至每个角落,才能接住(zhù)游客千奇百怪的提问。”此外,团队设立了见习、初级、中级、高级(gāojí)四级考核制度,每位讲解员身后都(dōu)关联着一张“游客评价表”,评价结果直接挂钩分级考核,级别越高,讲解越“金贵”。 激励政策点燃了比学赶超的热情。“学习之星奖”“服务好评奖”“家乡代言人奖”等(děng)个人荣誉(róngyù),“最佳服务零投诉”“文创(wénchuàng)领航小组”等团队奖项相继(xiāngjì)设立。在“国导证考取奖励基金”的激励下,已有23人成功考取国家导游资格证书。 让千年文物“开口(kāikǒu)说话” 圣母殿前,阳光洒(sǎ)在8根巍峨的(de)盘龙檐柱上。讲解员李新花没有直接讲述其年代与工艺,而是俏皮地一指:“快看这根‘比耶龙’!”游客们顺着她的指尖,惊讶(jīngyà)地发现北宋工匠雕刻的龙爪,竟神似现代人流行的“剪刀手”,顿时笑开了怀,纷纷举起手机拍照(pāizhào)。 介绍存放祭祀供品的献殿,李新花称其为“宋代冰箱”;讲述(jiǎngshù)金人台铁人(tiěrén)传说(chuánshuō)时,她绘声绘色地描述“铁人半夜挣脱锁链想逃去黄河边”的场景。沉睡千年的文物,在这些接地(jiēdì)气、有温度的鲜活故事中瞬间苏醒,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。 精心设计(jīngxīnshèjì)的90分钟讲解路线,串联起“三绝”(周柏、宋代彩塑(cǎisù)、难老泉)与“三宝”(圣母殿、鱼沼飞梁、献殿),深厚的专业知识被巧妙化解为引人入胜的叙事。这份用心,更流淌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细节里:看到轮椅上的老人仰视(yǎngshì)木雕(mùdiāo)吃力,讲解员会(huì)蹲下身,细致解说每一处雕刻纹路;发现小朋友疲倦,她们又变魔术般地从口袋掏出晋祠故事卡片。广东湛江游客刘卫华(liúwèihuá)送来的锦旗“细述晋祠彰底蕴,贴心服务暖人心”,如今高悬在醉翁轩(xuān)最耀眼处。 休息间隙,2组调度任燕正整理(zhěnglǐ)当天的工作笔记;“95后”讲解员李欣维对(duì)着镜子练习(liànxí)手势,让“莲花斗拱”的讲解随圣母殿飞檐的曲线自然起落。 改变远不(bù)止于饭碗。“过去追着游客跑,如今成了(le)晋祠(jìncí)历史文化的(de)传播者,心里头那份自豪劲儿,真不一样!”李月花说(shuō)着,眼里闪着光。团队里的姐妹们送走听完讲解的游客,总不忘热情地多叮嘱几句:“看完晋祠可甭急着走哇!咱们(zánmen)山西(shānxī)遍地是宝(bǎo)——大同的云冈石窟、平遥的古票号、佛教圣地五台山……都值得您好好瞧瞧!”她翻出手机里珍藏的游客表扬信照片,上面写着:“讲解十分专业,以晋祠为起点,串起千年历史长河,更把山西的文化瑰宝,活灵活现地推介给了八方来客。” 晚霞染红圣母(shèngmǔ)殿的盘龙(pánlóng)檐柱,李月花轻抚汉白玉栏杆。端午小长假期间,晋祠博物馆接待游客5.41万人次,晋祠公园接待游客8.71万人次,双双(shuāngshuāng)创下历史新高。“晋祠好,大家才好。”李月花和姐妹们望着(zhe)复涌的难老泉说,“泉水能断能续,人生不也这样?甭管从前多艰难,如今咱端稳了文化(wénhuà)饭碗,成(chéng)了晋祠故事的‘传声筒’,这滋味比泉水还甜!” 傍晚6时,送走了最后一批(yīpī)游客,深蓝工装的身影依旧在飞檐(fēiyán)下挺立。这些曾被生活追赶的农妇,用带着泥土(nítǔ)芬芳(fēnfāng)的智慧,让石头开口,让古树生春,把千年的光阴酿成醇厚的故事,浸润远方游客的心田。 记者 毕晶晶 文/摄(shè) 太原晚报
把千年光阴酿成醇厚故事 248名新农人为晋祠代言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